用電側的工控設備市場將越來越重要,具備核心技術品牌優勢、能夠提供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
技術品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能力將成為市場競爭關鍵。國內工控變頻行業未來十年的發展將以兩條主線為驅動,1)以企業提升產品品質為驅動的進口替代;2)以社會有效勞動供給不足為驅動的人工替代。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引入大量的綠色智造設備,對傳統工廠進行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的改造,將大大提升工業制造的高效性、靈活性。
近年來全球化石能源價格的下行探底,預示著舊有的能耗驅動型工業經濟時代的難以為繼,單純的增加能源供給來推動經濟的增長已然讓位于制造業的智能化變革帶來的創造性供給,用電側需求端的動向將成為時代新的主題。因此,我們認為,用電側的工控設備市場將越來越重要,具備核心技術品牌優勢、能夠提供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
總體來看,網絡化時代的工控變頻行業,總體的競爭趨勢將是:
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充分競爭格局逐漸向壟斷型競爭演化;
由單一產品的工控設備供應商逐步演變為工業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
工控設備供應商將和計算機、互聯網、通信行業廠商之間,有更多合作、滲透乃至互相收購。
變頻器:行業龍頭優勢明顯
2013年國內中低壓變頻器行業市場份額排名前五位的均為外資廠商,依次為ABB、西門子、安川、臺達和施耐德,合計市場份額近70%,其中ABB、西門子市場份額分別達16.6%、15.4%。國內的主要廠商有匯川技術、英威騰、新時達、合康變頻等,其中匯川技術市場份額為國內第一達3.4%。對于高壓變頻器,國內企業占據了近80%的通用領域市場份額,而高性能領域仍以外資品牌主導。
國內的變頻器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目前已有300家以上的變頻器廠家,產品以技術門檻較低的面向中低端應用的V/F型為主,少數領軍企業如匯川技術、英威騰等已掌握矢量變頻、三電平等核心技術,正積極向高端領域滲透。
國內變頻器企業初期的市場拓展主要以價格為導向,目前低端市場由于國內眾多企業的同質化競爭已漸趨利微,而高性能市場的毛利則比通用產品高約50%,未來將成為國內企業開拓的重點。同時,細分行業的獨特性正受到不斷重視,優勢企業開始以行業客戶的需求為導向,設計推出滿足不同行業需求從而更具區分度的專屬化產品,實現營銷服務的創新,在部分細分領域已顯示出一定的競爭優勢,市場份額更趨提升。
依托電力電子技術的同源性,變頻器企業具備向伺服驅動器、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控制器、光伏逆變器、風電變流器、UPS等產品拓展的優勢基礎,面向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的外延衍生并購是其規?;l展的必由之路。行業內龍頭企業匯川技術、英威騰已開始涉足PLC、伺服、電動汽車控制器等產品,實現由單一的變頻器向為客戶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轉變,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提升。
建議關注品牌技術布局俱佳的匯川技術、英威騰、合康變頻。
伺服系統:技術為突破,下游看延伸
目前國內伺服系統市場仍由外資主導,安川、松下、三菱、西門子等外資品牌占據了80%左右的市場份額,國內較大規模的伺服品牌有20余家,主要有深圳固高、新時達、華中數控、廣州數控、南京埃斯頓、匯川技術等。
國外領先企業的伺服產品多是面向用戶提供通用型的系列產品,憑借高水準的技術特性及可靠性而長期居于主導地位。相比之下,國產伺服品牌的起步較晚,伺服系統的高技術壁壘決定了國內企業起步初期的發展策略,提供專用型產品滿足行業客戶的差異化需求,與變頻器領域呈現的趨勢相一致。其中深圳固高集中在工業機器人行業;新時達面向3C行業;華中數控和廣州數控集中在數控機床行業;南京埃斯頓面向機械裝備行業;匯川技術面向注塑機行業。
伺服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是伺服系統與PLC、變頻器等一體化集成的不斷加深,依靠控制系統、伺服系統組成的解決方案向下游工業機器人領域拓展延伸。
技術突破引領下,進口替代空間巨大。
2013年國產機器人銷量為9700臺,市場份額占比約26%。目前國內機器人企業約400多家,機器人本體的生產企業有20多家,其中沈陽新松、廣州數控等是國內廠家的第一梯隊,沈陽新松2013年機器人業務的營收達4億元,同比增長近33%,毛利率近35%。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多從技術門檻要求較低的系統組裝集成開始涉足,依托成本和渠道優勢進行市場拓展。
作為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國際機器人巨頭普遍配有自己的專屬伺服系統,如安川、松下和ABB,而國內廠家仍多進口標準的交流伺服系統。國際領先的工業機器人用伺服系統采用多軸合一、模塊化的設計,獨特的散熱和控制方式,具備較高的可靠性。而占機器人成本近1/3的減速機,目前的高端市場基本為兩家日企(Nabtesco、Harmonic)壟斷。
目前國內市場上,本土品牌銷售的多為坐標型機器人,占比超過40%;外企則以多關節機器人為主,占比超過80%。多關節機器人主要應用于汽車、電子制造和金屬加工,而坐標型機器人則應用于搬運、裝配、鑄造與噴涂等。
針對工業機器人產業,我們按波特五力進行分析后發現:
國內外競爭:國外廠商在市場競爭中居于領先地位,其中ABB、發那科、安川、庫卡遙遙領先;
上游供應商:主要為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器生產商,國內企業新進入者不斷增多,外企在高端領域較強的議價能力呈減弱趨勢;
下游需求:主要客戶是汽車企業、電子制造和金屬加工企業等,下游分布廣泛,但由于產業本身具有的高科技附加值特點,工業機器人企業的議價能力、盈利能力是有保證的。
潛在進入者:主要的潛在進入者為變頻伺服系統生產商,以及其他的機械設備生產商,但由于工業機器人領域存在的技術、人才、市場方面的壁壘,預計高端領域的行業激烈競爭不會出現;
替代產品:目前暫無。
此領域的上市公司中,我們看好具備領先的驅控技術和豐富的渠道客戶資源的新時達,以及具備先發優勢和技術儲備的龍頭企業機器人。